實訓室建設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柱,更是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關鍵載體。為響應“新雙高”建設要求,落實九大改革任務,智能制造與汽車工程學院以“技術引領、產教協同”為理念,通過系統性升級實訓基地,構建了集教學、培訓、競賽、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實踐平臺,為“中國智造”輸送“手上有絕活、心中有信仰”的高技能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新實訓基地聚焦智能制造與汽車產業前沿,以企業真實生產場景為藍本,將工業級設備、生產數據與工藝標準深度融入教學。機械加工模塊涵蓋多品牌數控系統、高速加工中心及智能化網絡化實踐平臺,強化多軸編程與工藝創新;汽車技術模塊則分設新能源、傳統動力及高端品牌實訓區,引入比亞迪、寶馬等真實車型與技術標準,形成“教學-實訓-就業”無縫銜接的閉環培養體系。

智能制造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鄒小南表示,“我們通過‘教室即車間、作品即產品’的沉浸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校內即可接觸企業真實需求,提升技術適應力與創新能力,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實訓基地建設始終以“應用為王、質量為先”為原則,聯合吉利、大眾等行業龍頭企業,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轉化為教學資源。例如,新能源實訓室深度融合電池管理與整車控制技術,高端診斷實訓區引入國際品牌設備,注重工藝規范與文化傳承,全方位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

“未來,我們將不斷優化實訓基地的軟硬件設施,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同步更新,構建職業能力標準、崗位勝任模型與企業文化內核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智能制造與汽車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李金泉介紹道。 學院通過整合教學資源,搭建開放共享的數字化平臺,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實訓項目深度融合。一方面,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拓展教學廣度,突破傳統實訓的時空限制;另一方面,強化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學資源使用效率,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學中做、做中學”中成長為行業亟需的“大國工匠”。

學校執行校長李慶在視察實訓基地時強調,“職業教育要‘做’大于‘看’,必須構建虛實結合、軟硬配套的實訓生態。通過真實項目錘煉技能,傳承工匠精神,形成‘匠技、匠藝、匠心’三維育人體系。”

未來,智能制造與汽車工程學院將持續深化產教融合,以實訓基地為紐帶,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為智能制造與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供稿|智能制造與汽車工程學院
圖片/編輯/一審丨張 森
二審|何乾東
三審|常成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