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大志 擔使命 學本領”丨校黨委書記陳健聚焦中國夢講授思政“開學第一課”
時間:2024-03-13 18:29 來源:貴州工程職業學院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3月12日下午,我校行政樓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掌聲不斷。校黨委書記陳健聚焦“中國夢”,以“擔使命,學本領,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為題,給全校師生代表講授2024年春季學期“開學第一課”。

陳健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全面闡述青年與時代的內在關聯,并深入講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闡釋了新時代是廣大青年成就夢想的時代,為青年學子實現民族復興偉業接續奮斗指明方向和路徑。陳健號召廣大青年學生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將自我的成長期、奮斗期與這一偉大進程相融合,讓青春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通過回顧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卷中,一代代中國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光輝歷程,陳健指出,中國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更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已經落到青年一代肩上,廣大青年要不負韶華、勇擔使命,接好民族復興的歷史接力棒,在祖國的天南海北發光發熱,要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為實現中國夢凝聚青春力量。

在談到為實現中國夢凝聚青春力量時,陳健指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人生發展黃金期與民族復興關鍵期歷史性疊合,青年大學生要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就要用心用情用力回答好如何更好愛國這一“青春之問”。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之中。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只有將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會鮮活、真實,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也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愛國主義覺悟提升的正確道路。陳健提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應提高政治站位,明晰中國共產黨是興國強國之根本,把“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落實到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始終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上,永遠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識,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希望同學們傳承貴工優良的愛國傳統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讓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以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與人民同心、與國家同向、與時代同行!”陳健表示。近年來,學校堅持用好紅色資源和深挖優秀傳統文化以厚植師生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開展了多樣化、多層次、全方位的思政課程,讓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師生日常生活。學校先后組織黨員赴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困牛山戰斗遺址等紅色基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共黔北工委舊址、楓香溪會議會址紀念館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通過實踐教育推動愛國主義精神的落實。2023年學校召開的第二次黨員大會,對學校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思想政治課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作用,構建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牢牢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持續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著力打造有活力、有個性、有影響力的思政教師隊伍,把握時機,匯聚辦好思政課合力,不斷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在砥礪奮進中唱響貴工主旋律,引領學生增見識、明事理、敢擔當,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陳健勉勵同學們說,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5周年,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施行的第一年,億萬人民正沿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康莊大道闊步前行,奮發圖強、奮勇當先,中國式現代化正展現出光明燦爛的新圖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陳健給同學們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厘清“我是誰”的問題。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思想內涵、思維方式的掌握,要“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二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解決“做什么人”的問題。堅定“四個自信”,做一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積極踐行者,固本強基,絕不能做“墻頭草”“水中萍”;三是厚德重能,解決“做什么”的問題。新時代既是大家創新創業的黃金時期,也是青年實現現代化強國夢的廣闊舞臺,要堅定信念、不懈努力、擔當奉獻、勇于創新,在火熱的實踐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才干、智慧和力量;四是責任擔當,解決“怎么做”的問題。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戒驕戒躁,善于自我磨煉、自我成長。陳健最后滿懷激情地說,青年要做追夢路上的奮進者、開拓者、搏擊者,在矢志奮斗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不懈奮斗!
在聆聽完授課后,同學們紛紛表示收獲滿滿,意猶未盡。藥學院胡莎林同學激動地說,聽了這次的開學第一課,我感到重任在肩,信心十足,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我們一定不辱使命、置身全局,在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中奮力實現人生價值、書寫無悔青春。
編輯|徐南芳
圖文|張 森

陳健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全面闡述青年與時代的內在關聯,并深入講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闡釋了新時代是廣大青年成就夢想的時代,為青年學子實現民族復興偉業接續奮斗指明方向和路徑。陳健號召廣大青年學生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將自我的成長期、奮斗期與這一偉大進程相融合,讓青春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通過回顧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卷中,一代代中國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光輝歷程,陳健指出,中國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更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已經落到青年一代肩上,廣大青年要不負韶華、勇擔使命,接好民族復興的歷史接力棒,在祖國的天南海北發光發熱,要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為實現中國夢凝聚青春力量。

在談到為實現中國夢凝聚青春力量時,陳健指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人生發展黃金期與民族復興關鍵期歷史性疊合,青年大學生要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就要用心用情用力回答好如何更好愛國這一“青春之問”。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之中。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只有將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會鮮活、真實,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也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愛國主義覺悟提升的正確道路。陳健提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應提高政治站位,明晰中國共產黨是興國強國之根本,把“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落實到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始終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上,永遠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識,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希望同學們傳承貴工優良的愛國傳統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讓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以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與人民同心、與國家同向、與時代同行!”陳健表示。近年來,學校堅持用好紅色資源和深挖優秀傳統文化以厚植師生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開展了多樣化、多層次、全方位的思政課程,讓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師生日常生活。學校先后組織黨員赴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困牛山戰斗遺址等紅色基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共黔北工委舊址、楓香溪會議會址紀念館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通過實踐教育推動愛國主義精神的落實。2023年學校召開的第二次黨員大會,對學校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思想政治課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作用,構建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牢牢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持續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著力打造有活力、有個性、有影響力的思政教師隊伍,把握時機,匯聚辦好思政課合力,不斷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在砥礪奮進中唱響貴工主旋律,引領學生增見識、明事理、敢擔當,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
編輯|徐南芳
圖文|張 森
一審|李小紅
二審|何乾東
三審|常成國